一箧磨穴砚
佚名〔未知〕
古人有学书于人者,自以为艺成,辞而去。师曰:“吾有一箧物,不欲付他人,愿托置于某山下。”其人受之,因其封题不甚密,乃启而视之,皆磨穴之砚也,数十枚,方知师夙用者。顿觉羞愧,及反而学,至精其艺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古人中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,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,就向老师告辞离开。老师说:“我有一箱东西,不想送给别的人,希望托你安放在某山下。”那个人接受了,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,他就打开来看,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,有很多枚,(那个人)才知道老师从前用过的(有多少)。他顿时觉得十分惭愧,就返回继续学习,一直学到书法技艺非常精通的地步。
注释
箧:竹箱子。
书:书法。
于:向。
辞:告别。
封题:封条与封条上的字。
去:离开 。
付:托付。
置:放 。
受:接受 。
启发
学无止境(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,楼外有楼),做人要虚心学习,不能自满。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,但终究为时不晚。只要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,就为时不晚。
简析
《一箧磨穴砚》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,此文以学书为载体,超越了技艺的范畴,传达出一个普世的道理: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,保持谦逊的心态至关重要。只有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勇于面对并努力克服时,才能不断前进,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;同时,它也告诉我们,真正的成就,往往源自于长期的积累与不懈的努力,学无止境。
蛇衔草
佚名〔未知〕
曩有田父耕地,值见创蛇在焉。顷之,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,竟日创蛇走。田父取其余叶治创,皆验。本不知草名,乡人因以蛇衔名之。古人云: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,非妄言也。
农妇与鹜
佚名〔未知〕
昔皖南有一农妇,于河边拾薪,微闻禽声,似哀鸣。熟视之,乃鹜也。妇就之,见其两翅血迹斑斑,疑其受创也。妇奉之归,治之旬日,创愈。临去,频频颔之,似谢。月余,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,且日产蛋甚多。妇不忍市之,即孵,得雏成群。二年,农妇家小裕焉,盖创鹜之报也。
义犬报火警
佚名〔未知〕
城之东,民家畜一犬,甚羸。一夕,邻火卒发,延及民家。民正熟寝,犬连吠不觉。起曳其被,寝犹如故。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,民始惊。视烟已满室,急呼妻子出,室尽烬矣。民遂谓所亲曰:“吾家贫,犬食恒不饱,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。彼日厚享其人之食,而不顾其患难者,其视为何如耶?”